
东林书院又名龟山书院,座落在江苏无锡城东南,为南宋杨时所建,以后时废时建,真正恢复是在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是由顾宪成和顾允成兄弟二人重建的。书院的会讲制度,是可以同后人的学会相比拟的,它的学术价值在社会上产生深远的影响。到了明朝中后期,东林书院更把书院作用提到“讽议朝政,裁量人物”的地步,体现了明显的政治倾向和时代精神。
顾宪成原在明朝政府任职,由于他不避权贵,主持正义,因而得罪朝廷,而被革职还乡。东林书院修复后,他便偕同高攀龙等人聚众讲学。他们以儒学正宗面目出现,继承各地书院的优良传统,并有所创新。东林书院的讲学目的非常明确,宣传天下为公,不为个人私利,反对假公济私、文过饰非、徒有虚名。
《明儒学案》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顾允成长长叹了一口气,顾宪成问他为何叹息,允成说:现在有些学者,任凭天崩地陷他都不管,只顾一头讲他的学。宪成又问:他们所讲何事?允成气愤地说:绅士们只讲明哲保身,平民们只关心衣食住行,这样下去怎么得了!两人对此感到非常愤慨。所以,关心国事,既论学又论政是东林书院的一个特征。至今,在东林书院旧址的石柱上,仍然刻着顾宪成题写的一副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它渗透了书院对生徒的政治要求,体现了书院讲学中“众议”、“众为”、“众治”的教育思想和政治主张。
东林书院名声大著后,成了学术研究与政治斗争的中心。东林学派在反对明末腐朽势力宦官的斗争中是有贡献的。很多学者虽然最后被权奸所杀害,但是他们“一党师友,吟风热血,洗涤乾坤”(黄宗羲语)的高尚气节,在我国书院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我国古代著名的书院有:白鹿洞、岳麓、睢阳、嵩阳、石鼓、茅山等,即所谓宋初的六大书院。以后又有鹅湖、象山、东林等书院。最多时,全国各地几乎都有书院。清末,随着近代学制的兴起,书院改为学堂。书院和私学完成了历史使命,我国教育制度又向新的方向迈进。
以上就是有关《东林书院在什么地方?有哪些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全部资料分享,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文章配图来自网络)



- “硕果累累”与硕果累累的意思及来历
- 安禄山和杨贵妃的关系|安禄山叛乱背景|安禄山怎么死的
- 深呼吸与健康
- 《史记》书名与司马迁
- 发掘他人的长处|以母亲之手提利剑
- 玄奘是西行第一人吗
- 雕版印刷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 狮子与野牛的对决
- 齐姜与重耳
- 蔡伦与造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