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东渡到底去哪里?历史上真有这回事吗?明朝时候,来中国的日本副大使策彦周良,赠友人金仲山的一首诗:“莫道江南隔海东,相亲千里亦同风。从今若许忘形友,语纵不通心可通”。金仲山是明朝翰林学士,这两位不同国籍的文人,成为了莫逆之交。
中日友好关系一开始,就带有传奇色彩,广为人知的是徐福东渡的事迹。据说,秦始皇为了求长生不老的仙药,派方士徐福率童男女3000人入海,他们所到的仙山就是今天的日本。至今在日本和歌山县新宫市还有徐福墓和徐福祠。关于徐福其人和赴日其事,史家历来众说纷纭。但不管哪一家说法,都承认在公元前2至3世纪徐福那个时代,中国的确有走向日本的一批移民。他们带去了先进的中国农耕、手工技术和文化。
日本学者木宫泰彦曾引用《姓氏录》的材料说,在日本仁德天皇时候,曾把一批“秦人”分置各郡,他们专事养蚕织绸,“他们所献的丝织品,触及肌肤觉得温暖”,得到了天皇的褒奖。后来,他们所掌握的织绸技术,传到日本各地。
中国和日本政府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是从汉魏时期开始的。至今尚令中日两国史家所羡称的是,东汉光武帝曾赐予倭奴国王一块金印。《后汉书·光武帝纪》说,“建武中元二年,委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建武是光武帝的年号,中元二年是公元57年。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说在这一年日本有一个委奴国的使者,自称大夫,来到中国,光武帝赐给该国国王一颗金印。
时隔1700多年后,即1784年,这颗金印正好在日本福冈市的志贺岛出土了。它缀以蛇纽,上刻赫然隶书:“汉委奴国王”。金印的发现轰动了当时的学术界,证实了中国史书上记录的确有其事。中国曹魏时期,日本倭王卑弥呼,又派使者来到洛阳,向曹操的孙子魏明帝曹叡进献斑布等礼物。魏明帝诏赐倭女王铜镜百枚,锦绢若干疋。汉魏文化对日本列岛的经济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日本学者说:“亲身来到东方大本营中国的倭人,目睹统一的国家组织和以数千年文化为背景的壮丽的首都洛阳,必然带回不少新知识,对中国文化无限向往,一定殷切希望政治上要有象中国那样统一的国家组织,经济上要过象汉人那样灿烂的文化生活”。以后卑弥呼在国内所建的豪华的宫室楼观,帝王死后所经营的巨大坟丘,都是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以上就是有关《徐福东渡到底去哪里?历史上真有这回事吗?》全部资料分享,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相关文章- 历史故事|苏东坡与吴味道|北宋抗击羌人
- 拿破仑阅兵的故事
- 沈拱山替船夫打官司的故事
- 晏婴智救马夫的故事
- 曹冲称象用的是什么方法
- 陈毅的故事:油山脱险
- 洛克菲勒摔孙子|凡·高的绝笔|萧伯纳的贺电
- 历史小故事两则|陈平哭灵回长安|周亚夫惑敌破联军
- 郑武公假意亲善一举灭胡
- 名人小故事三则|把贝多芬拿上来|索菲娅·罗兰的鼻子|安步当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