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文学作品中对于“夸张”的使用
为了暴露或歌颂某种事物,有时有意夸大或缩小这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这方法叫夸张,也叫铺张,用得好的夸张,可以渲染气氛,启发联思,突出形象特征。
夸张一般是:为了表达某种事物的需要,将原事物形象、特征、作用、程度尽力往高、大、好、强、重等方面说,或尽力往低、小、坏、弱、轻等方面说。
夸张是在事实基础上进行的。它虽然允许言过其实,但也不能无限制的云天雾地瞎说。鲁迅说:“漫画虽然有夸张,却还是要诚实。”“‘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竞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了。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可就变成了笑话了。”
在毛泽东同志诗词里,形象生动的夸张很多。如“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天兵怒气冲霄汉”,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都是用夸张手法。“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等,这些夸张,鲜明地突出了某个事物的形象、特征,表达了爱僧的感情,宏伟的气魄,造成想象力极强的艺术气氛。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里,也常使用夸张。如“飞流直下三千尺”,“唯见长江天际流”, “张袂成荫,挥汗成雨”等。有时夸张也可以通过比喻形式在现,如“地作床来天当被盖。”


文章未设置标签!
相关文章- 创作“情绪”是文学写作的主观前提条件
- 描写人物行动的目的在于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 文风的继承、发展与变革
- 文学创作的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
- 中国古代创作风格理论术语——风
- 描写要避免平庸和肤浅
- 作者的五种性格特征
- 写作兴趣的稳定和兴趣效能
- 写作风格理论术语“滋味”
- “借代”在写作文章时的使用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