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一直被倡导。尊老爱幼起始于原始社会,当时生产力低下,在氏族公社的内部为了人类的繁衍和文明的延续,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和尚无劳动与生活能力的小孩都一样分配劳动果实,实行义务抚养。由此逐渐形成的这种朴素的道德观念被继承下来。
“尊老爱幼”有着它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也是要尊老爱幼。1959年毛泽东同志回韶山,曾专门邀请亲友中的老人来吃饭。他给老
人们敬酒,老人们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主席立即回答说:“敬老尊贤,应当应当。”毛泽东反对封建礼教,但十分注重传统美德。1986年,根据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的建议,国务院决定将每年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定为“中国老人节”,借助传统的重阳节,祝愿全国老人健康长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于1949年12月规定每年6月1日为儿童节。
尊老爱幼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我们必须用心思考的问题,尊老必须有一种感恩的心态,爱幼必须有清醒的头脑。父母孝敬老人的同时,也是在给子女做着榜样,如果希望自己晚年能够得到孝敬,就必须以身作则,孝敬老人;在爱幼的过程中少几分潮爱,多一点思考,孩子方能成才。尊老爱幼,绝不是一句口号,它需要用心思考、用心实践。
一、尊老的体现
尊老的核心在于“尊”,就是要尊重老人的意愿,尊老不仅要落实在物质上的满足,更要体现在精神上的关爱。每年的新春佳节,当儿女们大包小包地给老人送去年货时,老人是满足的,不为大包小包,而为那大包小包中透出的一份情。只是,老人们往往只能在节日里享受这短暂的满足,而在平时,老人是孤寂的。老人更需要的是和家人的团聚与交流,能多和孙子、孙女呆会儿比什么补品都要好,子女的一个电话就能让他们开心好一阵。尊老也不是对老人的一味迁就,老人毕竟老了,他们对很多事物的看法往往会落后于潮流,这不是他们的错,而是自然规律。所以,对于老人的意见,不是完全照办,而是要分辨是非。例如在孩子的成长问题上,老人往往是溺爱有加,老人对小孩也是言听计从、盲目迁就。这时,就必须纠正老人的一些错误观点。但是,不迁就并不意味着和老人争吵,而是需要沟通、说服,老人或许都有些固执,这就需要子女有足够的耐心,用心沟通的过程本身也是尊老。
二、爱幼的体现
爱幼的方式很关键,过分的溺爱只会把小孩宠坏,从而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孩子是一张白纸,教育就是笔墨,爱幼的方式直接关系到孩子未来的画卷。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了,所以也就更加宝贝了,孩子往往是两个大家庭的核心。家长们恨不得把孩子的所有事情都包办了,导致许多孩子十多岁了生活还不能自理,也养成了小孩的懒散与自私,这种爱幼其实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所以,爱幼必须以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为基础,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为方向,给孩子提供必须的生活保证,教孩子起码的生活能力,树立孩子正确的是非观点。
以上就是有关《为什么说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全部资料分享,素材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怎么写作文——读书·练笔·观察
- 耕耘颂|遗嘱的价值
- 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
- 彭倚云雄辩才华征服阿加尔教授
- 丝绸——中华民族的骄傲
- 《智子疑邻》与《塞翁失马》浅说——《智子疑邻》
- 孟子与彭更辩论的故事
- 壮丽的三峡景色
- 长城——超群的建筑技术和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
- 在珠穆朗玛峰的峰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