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改革文学?
改革文学是指以蒋子龙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载《人民文学》1979年第7期)为发端标志的一批以揭露现实中的矛盾,促进改革,鼓舞人民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军为共同主题的文学作品。
由于这些作品触及了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尖锐复杂的矛盾,展示处于改革大潮中各种人物之间思想、道德、灵魂的撞击,从而及时地传达了时代精神和新时期人们对改革的强烈愿望。代表作品有:小说《祸起萧墙》(水运宪)、《沉重的翅膀》(张洁)、《花园街五号》(李国文),及话剧《未来在召唤》、报告文学《大雁情》等。
改革文学作品比较注重对改革者的英雄形象的塑造,悲壮色彩与强者气质的结合,崇高理想与实干精神的结合,是这些改革者形象的基本特点。1986年以后,改革文学有所突破和深化,改革题材在拓展上更趋生活化,出现了由着重展示事件冲突向写改革之于人心世态、风俗习尚的变化,并力图从历史、文化、政治、伦理等多种角度梳理剖析改革年代的种种流弊,以致揭示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深层内涵。
改革文学反映了当代社会生活的主潮,它贴近现实,把握时代脉搏,在新时期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意义与实绩不可低估。
二、什么是寻根文学?
1985年我国文坛上由青年作家掀起的颇有声势的文学思潮。代表作品有:《爸爸爸》(韩少功)、《异乡异闻》(郑万隆)、《葛川江上人家》(李杭育)、《棋王》(阿城)、《小鲍庄》(王安忆)等。
八十年代所兴起的“文化热”是寻根文学出现的历史背景。韩少功的文章《文学的根》(载《作家》1985年第4期)被称为“寻根派宣言”。作者在该文中首次明确提出向民族的深层精神和文化特质方面去寻找自我的“寻根”口号,这一口号立刻得到全国各地一批青年小说家的响应,他们以各自的创作实践试图超越狭义的功利观,将寻找自我与寻找民族文化精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而表达出振兴民族文学并走向世界的宏愿。
尽管他们对民族文化的态度不尽相同,却都意在以当代人的现代意识去重新认识和估价传统文化。因此,对民族文化(包括非理性文化)的重视,成为寻根文学最为突出的特征。此外,从表现自身的个体意识趋向表现民族集体意识或集体无意识,从社会政治背景的淡化到民族文化背景的开阔,也是寻根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共同倾向。
寻根文学既属于探索性的文学思潮,又属于有潜力的文学流派雏形,尽管其探索刚刚开始,创作和立论上也不无偏颇,但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思潮的产物,不仅在新时期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还提供了许多值得重视的经验和启迪。
以上就是有关《改革文学与寻根文学的写作特点以及时代背景》全部资料分享,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相关文章- 新秧歌运动和新歌剧运动
- 广五子、续五子和末五子主要人物及文学创作主张
- 豪放词派
- 京派话剧和海派话剧有什么区别
- 新月社成立于什么时间?有哪些主要人物?
- 我国古代的文学流派以及主要人物介绍
- 如何正确理解“知人论世”
- 茶子花派的形成背景以及文学特色和主张
- 温柔敦厚
- 常州派骈文和道情派主要人物及文学作品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