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屡试不第老人——蒲松龄简介和聊斋志异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他生在一个书香家庭,从小热衷功名,并在十九岁时接连考取县、府、道的第一名,名振一时。但此后屡试不第。
在蒲松龄三十一岁时,迫于家贫,应聘为宝应县知县孙蕙的幕宾,整天和“无端而代人歌哭”(《戒应酬文》)的应酬文字打交道,大违素志,次年辞幕回乡。此后主要是在“缙绅先生家”设帐教学,直到七十岁才“撤帐归来”。
四十年间,他一面教书,一面应考,终究还是个穷秀才。七十一岁他才援例出贡,四年后便死去了。穷愁潦倒的一生,使他能接近和熟悉劳动人民,同情他们的疾苦,对科举制度的腐朽、官场的腐败、社会的黑暗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这些在他的作品中都有充分的反映。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四十岁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也是他的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聊斋志异》的语言简练,描写细腻,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 一条界破青山色
- 贯休的故事
- 作家王奎山的创作谈《离题万里》
- 宋太祖喻陶穀“依样画葫芦”
- 改、改、改
- 崔杼轼其君
- 何其芳诗歌《一个泥水匠的故事》写作过程
- 朱自清简介和朱自清散文作品的评价
- 江郎才尽是什么意思
- 冰心散文《一只木屐》的写作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