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和俳赋

七 设问对之辞共为七段的一种大赋形式。清吴曾祺《文体刍言》:“汉人枚乘始作《七发》首序,余则设问难之辞凡七,因此得名。后人仿而为之甚众。”如傅毅《七激》,张衡《七辩》,曹植《七启》,王粲《七释》、陆机《七征》,左思《七讽》等。《昭明文选》列“七”为一门,《隋书•经籍志》录“七林”一门,专收“七体”作品。
俳赋 是一种讲求字句工整对仗,音节轻重协调的赋体。又称“骈赋”。俳,是俳偶,骈,是骈拇,都是指字句的对仗。这种赋开始于魏晋之后,兴盛于南北朝时期,是当时文坛骈骊风尚影响的结果。清孙梅《四六丛话》:“左、陆以下,渐趋整炼,齐梁而降,益事增华,古赋一变而为骈赋。江、鲍虎步于前,金声玉润;徐、庚鸿骞于后,绣错绮交;固非古音之洋洋,亦未如律体之靡靡也。”


文章未设置标签!

- 什么是抒情小说?什么是怪味小说?分别有哪些区别和写作特点?
-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
- “宝卷”的由来、发展及流传
- 大赋
- 唐代民间说唱艺术“俗赋”的起源及发展
- “诗话”的形成、发展及作用
- 说唱曲艺形式中的“弹词”
- 歌舞剧、京剧和地方剧的区别与特点
- 古代文体——诗歌
- “词话”的起源、形成、发展以及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