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语”起源及名称解释
“乐语”又称“致语”,是我国宋代宫廷艺人在演出开始时说唱的颂辞。在宋代的宫廷演剧时,专门有词臣作乐语,使伶人歌唱。先为对偶韵文,后附以诗,也有不附诗的。后遂成为文体,各作家常有所作。
宋代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七:“优词乐语,前辈以为文章餘事,然鲜能得体。”
明代陈继儒《读书镜》卷一:“纯仁 属撰乐语,浩辞。纯仁曰:‘翰林学士亦为之。’浩曰:‘翰林学士则可,祭酒司业则不可。’”
清代王夫之《张子正蒙注·乐器》:“五言乐语,歌咏五德之言也。乐语,所歌之文词。”
“乐语”也是乐歌的理论。《周礼·春官·大司乐》:“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
郑玄注:“兴者,以善物喻善事;道读曰‘导’,导者,言古以剴今也;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发端曰言;答述曰语。”
章炳麟《辨诗》有:“古者,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盖有韵之文多矣。”


文章未设置标签!
相关文章- 故事片、喜剧片和惊险片的区别和创作特点
- “韵文”的形成及特点
- 什么叫十四行诗?有哪些特点?
- 古乐府诗和新乐府诗
- 歌舞剧、京剧和地方剧的区别与特点
- 荒诞小说和问题小说有什么区别
- 田园诗、牧歌及乡土诗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 话剧、歌剧和新歌剧的创作区别以及艺术形式
- 唐代民间说唱艺术“俗赋”的起源及发展
- 什么是词的分类?什么是名词、动词、形容词?





